县域充换电市场“蓝海”来了!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8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新能源产业热潮已从核心城市向县域市场深度渗透,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也从早期“试点推广”阶段,全面迈入“县域普及”的关键周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同比增幅达45%,占全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22%。


而这一数据既印证了县域市场的消费潜力,也暴露出一个关键矛盾:与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域地区充电设施的“供给缺口”。


“充电难”不仅成为县域车主的日常困扰,更让“县域市场能否成为充电桩行业下一片蓝海’”,成为全行业亟待解答的核心议题。




01

政策驱动与建设成效:充电桩下乡迈出关键步伐


近年来,国家层面以“顶层规划+专项部署”的双重逻辑,为充电桩下乡构建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体系,从目标量化到资源保障,形成了清晰的推进路径。


2023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首次明确了县域充电设施建设的“硬指标”:


在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同时,文件还提出了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包括对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建设给予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项信贷产品等,为市场主体注入政策信心。


同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


该意见特别强调“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建设要与乡村道路改造、农村电网升级同步推进”,并将充电桩正式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基础设施清单”,从制度层面确保了充电设施建设与县域发展规划的协同性。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推动充电桩下乡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西藏、青海因高海拔、低车流量等客观条件限制暂未实现全覆盖外,其余29个省份均已完成充电站“县县全覆盖”;


其中江苏、山东、广东等13个经济活跃省份更进一步,实现了充电设施“乡乡全覆盖”,基本满足了现阶段县域新能源汽车的“应急充电”需求,为后续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面向未来,充电桩行业发展的“路线图”更为清晰。


2025年10月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需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以满足800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而针对农村地区,方案明确了“补短板、提密度”的核心方向:


进一步下沉充电网络,重点加密交通枢纽、客货场站、休闲旅游目的地、产业聚集区等场景的充电设施;


在尚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行政区,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最终实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的全面覆盖。




02

需求潜力与独特优势:县域市场的“蓝海”基因


县域市场之所以被视为充电桩行业的潜在“蓝海”,核心在于其需求端的强劲韧性与供给端的独特优势,通过“消费+产业”双轮驱动,正持续释放增长潜力。


在消费端,县域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催生了充电“刚需”。


新能源汽车在县域市场的快速渗透,直接拉动了充电需求的增长,而这一渗透过程又得益于“政策引导”与“场景适配”的双重助力。


从政策引导来看,2025年多地将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向县域市场倾斜,进一步降低了消费门槛。


例如,河南省对县域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3000-5000元/辆的一次性补贴,安徽省则按车辆续航里程分档补贴2000-4000元/辆,这些政策直接带动县域居民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大大提升。


而从场景适配来看,县域居民的出行特征与新能源汽车的优势高度契合。


县域居民日均出行距离多在30公里以内,远低于新能源汽车的平均续航里程(目前主流车型续航已达400公里以上),无需担心“里程焦虑”;


同时,县域地区停车空间充足,无论是家庭院落还是乡镇公共停车场,都便于安装私人充电桩,而新能源汽车“低成本、易维护”的特点,更贴合县域居民的消费偏好。


在产业端,乡村振兴为充电桩发展开辟“新赛道”。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业升级,为县域充电桩市场开辟了多元化的需求场景,打破了“仅服务私人用车”的单一模式。


首先是农村电商驱动的“物流充电需求”。


随着农村电商渗透率提升,快递量也随之增加,新能源配送车的使用率也大大提升。


而这类配送车日均行驶里程约150公里,约需充电1-2次,且对“固定站点充电” 需求迫切。


其次是乡村旅游带动的“场景化充电需求”。


近年来,乡村旅游接待人次频增,新能源旅游接驳车、自驾游客的充电需求快速上升。


据相关数据显示,景区周边充电桩的使用率比普通乡镇站点高2-3倍,例如江西省婺源县的篁岭景区周边,旺季时充电桩日均服务量达120台次,部分站点甚至出现“排队充电”现象。


最后是农业生产“电动化”催生的“专用需求”。


随着新能源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地,县域地区新能源农机数量年均增长40%,涵盖电动拖拉机、电动植保机等品类。


这类农机的充电需求与传统车辆不同,需适配高电压、大电流的专用充电桩,目前全国县域农机专用充电桩覆盖率不足10%,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除了需求潜力,县域市场还具备两大核心优势,为“蓝海”成型提供了保障:


一是市场饱和度低


目前我国县域地区充电桩密度较低,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预计未来3-5年县域充电桩需求将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增长空间显著。


二是与乡村振兴深度契合


充电桩建设不仅能改善农村出行条件,还能带动光伏、储能等关联产业发展。


例如,通过光伏发电满足充电桩70%的电力需求,多余电力并入电网,从而实现“充电服务+清洁能源+经济收益”的多重效益。




03

现实挑战:县域市场发展的“拦路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县域市场潜力巨大,但充电桩建设运营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成为制约“蓝海”开拓的关键瓶颈。


首先,运营商需要考虑成本问题,一般县域地区建设充电桩的成本相对城市来说要高一些。


一方面,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电网基础薄弱,部分偏远乡镇配电网容量不足100kVA,无法满足充电桩“大功率供电”需求,这就需要同步进行电网升级改造,从而造成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县域地区土地协调难度较大。


一般情况下,县域充电桩建设多需占用集体土地,部分地区存在“村民意见不统一”“土地流转费用高”等问题,叠加审批环节的隐性成本,导致县域充电桩单台建设成本比城市约高30%-50%。


而高成本直接推高投资回报周期,导致社会资本参与意愿偏低。


所以,目前县域充电桩建设主体仍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国企为主,中小运营商为辅。


第二,布局规划问题也是县域地区发展充电桩的一大难题。


由于县域地区“村落零散、人口分布不均” 的特点,使得充电桩布局难以形成统一标准:


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数量指标”,将充电桩集中建设在乡镇政府周边等“示范区域”,从而导致“资源闲置”与“需求短缺”并存;


同时,县域缺乏专业规划人才,多数地区未结合人口流动、产业布局等动态数据制定规划,如旅游型县域未提前布局景区周边充电桩,导致旺季“充电难”,而农业型县域则因未考虑农忙时节农机充电需求,出现“淡季闲置”现象。


第三,县域地区充电桩的运维管理问题也是运营商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从当前县域地区充电桩发展情况来看,县域充电桩一般分布分散,部分站点距离运维中心超50公里,运维人员单次巡检需花费2-3小时,这就导致运维成本比城市高40%;


同时,县域地区充电桩设施故障监测滞后,多数县域充电桩未接入智能管理平台,故障需用户主动报修后才能发现,修复时间平均达48小时,远长于城市的8小时。


此外,部分偏远地区充电桩也有出现线缆被偷、设备被损坏等情况,从而导致运维压力进一步增加。




04

破局路径与未来展望:多方协同激活县域市场


在以上多只“拦路虎”的阻挠下,要想彻底激活县域充电桩市场潜力,就需要构建“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针对性破解发展难题。


首先,在运营模式方面,运营商需结合县域特点探索“可持续盈利路径”。


一方面,推广“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利用县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设“光伏电站+储能+充电桩”一体化站点,实现电力自给自足,并将多余电力并网销售,增加盈利。


另一方面,推动“车网互动(V2G)”落地,鼓励用户在用电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向电网放电,使用户获利的同时降低电网负荷压力。


在规划布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县域地区特点“统筹协调”。


首先,编制“县域充电桩专项规划”,结合人口密度、产业分布、交通流量等数据,明确“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的布局标准。


如旅游型县域需在景区入口、民宿集中区每2公里建设1座充电站,农业型县域则需在农机服务站、种养殖基地周边布局专用充电桩。


其次,加强跨部门协同,建立“发改、电力、国土、农业”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将充电桩规划纳入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农村电网规划,确保“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


在运维管理方面,运营商可以通过“技术赋能+政策激励”来提升效率。


技术层面,运营商可选择在县域充电桩接入“全国充电设施智能监管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监测、故障预警、远程诊断”,以此达到节省人力物力的目的


同时,运营商也可以选择培养本地化运维团队,在乡镇设立“运维服务点”,聘请当地人员担任兼职运维员,从而降低运维成本。


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持续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域市场的充电桩需求将进入“爆发期”。


尽管当前面临成本、规划、运维等挑战,但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的推动下,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政策指引下,县域市场也将真正成为充电桩行业的“蓝海”。


这不仅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更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出行电动化、能源清洁化、产业现代化”的转型发展。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需政府、企业、社会各方持续协作,共同探索符合县域特点的发展路径,让充电桩真正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设施。


来源:充换电头条



在线咨询
关注我们
联系电话
010-86487300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