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光伏储能等接入虚拟电厂!重庆涪陵综合能源站发展规划发布

发布日期:2024-10-31    浏览次数:33

10月23日,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涪陵区综合能源站发展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其中包括统筹全区能源站点布局,结合实际需求优化机动车能源站,科学部署改扩建,合理布局综合能源站,确保到2030年综合能源站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等目标。

以下为原文:

涪陵区综合能源站发展规划

(2023—2030年)

1 概 述

1.1 规划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式发展,积极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产业等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引擎,同时,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以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19年新注册登记120万辆到2023年新注册登记743万辆,产业发展呈高速增长态势。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等工作的推进,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将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现数字化融合发展要求,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实施,重庆市将进一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能源共保互济,加快建设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根据重庆市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加快综合能源站建设对我市完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我市能源综合供应的发展方向,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单位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思路、简化流程,以试点为引领,鼓励多方参与,积极创造应用场景,全力加快综合能源站建设运营,原则上不再规划建设单一功能站点,力争全域车用综合能源站总数列西部第一。未来,涪陵将承担起成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区的重任,致力于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并充分发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支点作用。随着汽车消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的迅猛增长,满足各类机动车辆的基础能源供应需求变得尤为关键。为此,涪陵将采取集中设置管理区等措施,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降低对城市交通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体系,特别是综合能源站的布局,以满足日益紧迫的需求。

1.2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7)《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

(8)《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9)《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10)《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19号);

(11)《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渝府发〔2021〕30号);

(12)《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渝府发〔2022〕38号);

(13)《重庆市2021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渝府办发〔2021〕87号);

(14)《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渝府办发〔2024〕29号);

(15)《打造全国一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渝经信发〔2021〕45号);

(16)《重庆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渝经信规范〔2024〕14号);

(17)《重庆市超充基础设施技术指南(2024年)》(渝经信汽车〔2024〕5号);

(18)《重庆市涪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

(19)《重庆市涪陵区成品油零售加油站布点“十四五”发展规划》;

(20)《涪陵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21)《2023年涪陵区统计年鉴》;

(22)《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 50156-2021);

(23)《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GB 50966-2014);

(24)《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GB/T 29781-2013);

(2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

(27)国家、重庆市相关的其他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技术标准。

1.3 规划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标准、规范。

(2)合理利用现有空地位置,并根据相关规范严格控制安全间距。

(3)在保证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节约建设资金。

(4)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既体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

(5)在充分调查、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同时认真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注重环境效益,力求及时设计、施工,及时投产和使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4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涪陵区辖区范围内陆上的综合能源站,不包含水上综合能源站。

1.5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报告编制现状基准年为2023年,规划期限2023—2030年。

1.6 规划内容

调研分析全区公共汽车、出租车、物流车和重型货车等可采用天然气、氢气、电能作为燃料的车辆现状,以及物流码头规划情况,确定综合能源站规模及数量,本规划着力于综合能源站规模预测及合理选址,可一次布局,分期建设。

1.7 社会影响

近年来,构建综合能源系统的步伐正在稳步向前,不断促进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协同互补发展。综合能源系统在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益。

(1)环境效益

大力发展综合能源站,有利于汽车油、气、电充换基础设施优化布局,有利于推动天然气、氢气、电作为汽车燃料和汽车动力的使用规模,减少传统汽车尾气中颗粒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2)社会效益

综合能源系统社会效益包括碳减排效益、减少系统备用成本的社会收益、延缓配电网改造的社会收益、带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实现不同供用能系统间的有机协调、提高社会供能系统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各类能源的优化利用等。

(3)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综合能源站,有利于发挥涪陵区页岩气的资源优势,提升本地页岩气的清洁高效消纳规模,延长本地天然气产业链。同时,在传统加油加气站场中布局充电设施,有利于提升汽车消费环节能源结构调整,降低用能成本;充电设施接入电网,辅以光伏、储能等配套设施和虚拟电厂接入等新技术,有利于培育发展新产业,有利于增进电网削峰填谷收益,提高电网运行的整体经济性。

1.8 规划目标

(1)统筹综合能源站布局

统筹全区各类基础能源站点布局规划,结合区内实际需求,梳理机动车能源供应站现状情况,科学部署单一能源站的改扩建计划,合理布局综合能源站,保障至2030年综合能源站的发展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2)落实氢能源综合能源站

结合涪陵区现状实际情况,落实氢能源综合能源站布局。

(3)衔接上位规划

保障综合能源站的空间布局能够与现行法定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使得综合能源站的实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4)统筹综合能源站安全

加强对综合能源站安全保障,从规划阶段统筹考虑综合能源的建设、运营安全问题。

2 现状分析

2.1 涪陵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涪陵区位于北纬29°21′至30°01′、东经106°56′至107°43′之间。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2.36平方公里。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境内长江横贯东西77公里,乌江纵卧南北33公里,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涪陵集装箱码头可实现铁路、公路、水路联运。

2.1.2 地形地貌

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中低山占46%,平坝台地占28%,丘陵河流占26%),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至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

2.1.3 气候资源

根据涪陵气象站1953年至今的实测地面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2℃,历年最高气温42.2℃,最低气温-2.7℃。涪陵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2℃,年均降水量为1170mm,无霜期300天,日照1297小时,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均雾日数32天。4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尤其以7月降水最为集中,12月至次年2月降水为最小,仅占全年降水的5%。多年平均风速1.4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2.2m/s。

2.1.4 区划现状

全区幅员面积2942.36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底全区辖11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2个乡,共计303个村民委员会、1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马鞍街道、蔺市街道、义和街道;镇:百胜镇、珍溪镇、清溪镇、南沱镇、石沱镇、新妙镇、焦石镇、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罗云镇、同乐镇、大顺镇、增福镇;乡:大木乡、武陵山乡。

2.1.5 能源及产业基础

涪陵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页岩气、铁、铝土矿等10余种。其中,原煤储量3071万吨,铁矿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54万吨,天然气储量17亿立方米。页岩气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2.1万亿方。涪陵已成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涪陵页岩气田是中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工业已形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已建成世界第一大己二酸生产基地和氨纶生产基地。

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6.3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36亿元,可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959.92亿元,可比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569.09亿元,可比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0︰59.0︰35.0。

2.1.6 交通现状

“十四五”期间,涪陵加快推动高速公路网络完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75公里,落地互通增加至15个,实现80%乡镇半小时上高速。梓里至白涛高速公路2020年建成,境内里程11公里,有效缓解G319交通压力,优化武陵山旅游景区出行环境,有力支撑涪陵化工产业发展。涪陵北环、涪陵西环、沿江高速北线、白涛至白马高速等一批重点高速公路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将推动涪陵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截至目前,涪陵区公路硬化总里程达到6226公里,网络密度210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6.8%,高于永川、万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456公里、路面改造124公里。目前,全区国省道公路656公里,其中国道4条、268公里,省道7条、388公里,普通国省道路面优良路率达到90%,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76.4%,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60.6%,干线公路呈现“量质齐飞”。出口通道达到9个,与周边区县全部实现高等级公路相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践行“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发展理念,全方位实施“交通+”战略,建成页岩气物流通道、江焦路、龙马路等重点项目,累计实施227公里产业公路、67公里旅游公路,基本实现重点产业园区和景区通二级公路,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

2.2 涪陵区能源站现状

截至目前,全区共建设98座加油站,9座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站和99座电动汽车快充和超充站。全区具备两种及以上能源(油气电)供给功能的车用综合能源站点共5座(中石油大峨加油加气站、沿江高速涪陵西南北加油加气站和李渡玉屏加油加气站、高山湾加气充(换)电站),前4座为油气两种能源供给站、后面1座为气电两种能源供给站,尚无油气电三种能源供给功能的站点和油气电氢四种能源供给功能的站点。各类型场站分布如下:

2.2.1 加油站

涪陵区现有98个已建成加油站(点、船),按归属划分:中石油30个(其中租赁社会加油站经营1个),中石化18个(其中租赁社会加油站经营6个),中航油租赁社会加油站经营1个,壳牌能源经营4个,国腾成品油公司1个,重庆中油涪新能源公司经营1个,中石化长燃公司1个,贵州交建国储公司4个;民营加油站38个;按建设地域划分:陆上加油站96个,水上加油站2个。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联系电话
010-86487300
返回顶部